隨著香港新聞自由每況越下,獨立記者正在找辦法有效地拿捏大眾對政府管治透明度及問責相關內容的需求。對於希望透過政府管治與權利等議題接觸本地觀眾的媒體機構,衡量此類內容的需求十分重要,因為這能反映聚焦相關議題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其次,這亦能讓我們洞悉市民對參與吸收及交流關於政府透明度與問責資訊的積極程度。新興的傳媒機構可以透過尋找方法加強其內容的讀者積極互動率,從而為建立一個更有韌性的資訊環境以及可靠、獨立傳媒的公信力出一分力。
這篇文章會提供一個基本的衡量法,衡量大眾對與透明度及問責相關的內容的需求。此衡量法主要採用以下兩項關鍵指標:
我們會在以下段落透過一些例子展示記者可以如何使用免費或廉價的數據收集策略,透過這兩項指標衡量大眾需求。
過去幾十年,全球各地的獨立媒體都聚焦了不少精力,嘗試理解資訊消費者為網上新聞付費的意願。縱覽二十多個媒體市場的數據,路透新聞學研究機構2023年數碼新聞報告發現為網上新聞付費的人的比例,在過去10年有逐漸並持續的增長。
可惜的是香港的趨勢正是朝相反方向走。在香港為網上新聞付費的人的比例持續下降:從2020年大約29%跌至2023年僅餘16%。與此同時,近期新興的多間網媒亦引起部分人預估為網上新聞付費的醫院可能即將上升。
面對這種趨勢,許多獨立記者正在尋找方法讓內容能夠盈利,以增加他們在香港資訊生態圈的可持續性。雖然上述的趨勢確實反映在這個環境盈利確具挑戰,但亦要緊記目前為網上新聞付費的人的比例未必完全反映付費意願。舉例,上述的趨勢可能是反映目前網上新聞的供應與資訊消費者的需求不吻合。透過了解消費者最着重新聞內容的哪些特點,並有效地迎合相關需求,獨立傳媒機構可以解鎖消費者的付費意願,把握盈利的商機。
市場推廣者會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去釐定消費者為某項商品或服務(又或者是商品或服務的某些特徵)的付費意願。記者可以採取類似方法去辨認可盈利內容的機遇,加強增長。這些策略包括:
廣泛的數據採集會比較昂貴,但我們總有方法有創意地接觸慣性讀者,從而取得相關見解。善用免費網上問卷工具,或是社交媒體平台內置的互動問卷功能都是一些廉價、有幫助的工具,讓媒體機構可以就讀者的偏好與為內容付費的意願採集數據。
衡量獨立媒體對加強大眾對透明度與問責的需求並不限於其可盈利性。對許多獨立記者,社交媒體是一個與廣大讀者觀眾連結與分享資訊的平台。在香港,許多人會以社交媒體平台作為主要資訊來源。傳媒機構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取得的互動可以是傳媒影響的重要指標。這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投放大量內容的傳媒機構尤其適用。这些平台不單是用作品牌建立,更能引起大眾關注重要的社會、經濟及政治議題。
某些社交媒體互動可以被視作反映對透明度與問責相關內容的需求。例如在Facebook與Instagram的「分享」次數與「保存」次數可以借代用作衡量觀眾主動參與分發與透明度與問責相關內容的意願。這類互動是一種訊號,反映讀者相信這類內容值得其他人關注,或是他們本身希望日後重讀。
透過建立內容測試和評估流程,獨立媒體機構可以改善他們在社交平台的內容,並以最大化與大眾需求相關的指標(例如分享與保存)作為目標。以下五個步驟是測試與評估的方法之一,讓獨立媒體機構可以融入其常規社交媒體刊登週期之中。